10月13日,市政協副主席關敏帶領文史委部分委員和專家學者,赴盧龍縣劉家營鄉桃林口村就長城沿線文物保護工作進行了視察。期間,實地踏查了桃林口古村落、古城墻、古長城、古寺廟,聽取了市文廣新局和盧龍縣相關工作匯報;委員們對我市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關敏副主席作了總結講話。根據視察情況,綜合委員和專家意見,現就進一步做好我市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全市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開展普查,摸清家底。1997年至1999年,我市對境內的長城主線和附屬建筑進行了全面摸底,繪圖百余幅,拍照千余張,2002年出版了65萬字的《秦皇島長城》一書。2006年,配合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隊,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完成了我市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經查證,我市境內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入海石城,西至青龍縣城子嶺口,經山海關區、撫寧區、盧龍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全長223.1千米,有單體建筑905座,關堡62座,其中,敵臺565座,馬面224座,烽火臺107座。此外,2005年開始,我市開展了北朝長城東部遺跡綜合考察分析研究課題,經調查,我市現已發現北朝長城21.1千米,東起山海關區渤海鄉姚山海岸,西至撫寧縣石門寨鎮,個別地段保存有碎石墻。
(二)強化管理,依法保護。一是積極申報。目前,全市長城及附屬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3處,其他長城段落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是制定法規。2004年,我市出臺了《秦皇島市長城管理辦法(暫行)》,在全省率先對長城保護設立地方性法規。三是建立保護員制度。2003年,我市建立“長城保護員”機制,將境內的長城分成78段,每段由一位長城保護員進行巡護。2006年,長城保護員制度被寫入了國務院頒布的《長城保護條例》。四是開展“四有”工作。劃定了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全市已樹立長城保護標志39處,建立長城記錄檔案6處,長城保護管理機構11個。五是加強執法檢查。開展長城執法巡查,加大破壞長城的處罰力度,依法處理了盧龍盜竊長城磚、撫寧大石窟村破壞長城烽火臺等案件,長城保護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同時,依法做好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審批工作,既保證了基本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又保護了長城本體安全。
(三)科學規劃,加強維修。一是制定規劃方案。先后編制了山海關長城、板廠峪、羅漢洞、九門口、界嶺口、桃林口、劉家口、花場峪等段長城保護規劃方案10項,用規劃引領長城保護工作。二是推進項目立項。十二五期間,經我市爭取,秦皇島長城保護項目被列入省十二五文物保護項目庫。我市山海關長城、板廠峪長城、羅漢洞長城、界嶺口關城、桃林口長城、花場峪長城等長城保護維修項目先后在國家文物局立項。三是實施保護工程。先后實施了山海關關城及東羅城城墻保護維修工程、山海關關城及東羅城護城河展示工程、山海關關城南墻靖邊樓、鎮東樓及甕城搶險加固工程、板廠峪長城一期維修工程等。目前板廠峪長城二期、義院口長城維修工程啟動實施。
(四)合理利用,促進發展。一是弘揚長城文化。1991年,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建成并對外開放,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并稱為我國三大長城主題博物館。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參觀者300多萬余人次。從1991年開始,我市共舉辦了6屆山海關國際長城節。2014年,為紀念鄧小平、習仲勛提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30周年,我市開展了“感恩上海、攜手長城”等活動。二是發展長城旅游。在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長城的合理利用,依托長城,先后建成了山海關古城、董家口、板廠峪等長城景區。董家口、板廠峪長城景區及長城沿線農民發展農家樂,成為鄉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三是建立長城文化產業帶。依托長城資源,建立文化產業帶。2012年山海關長城文化產業園區榮獲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稱號。板廠峪景區依托板廠峪長城及長城窯址群,謀劃了板廠峪長城大遺址公園建設。盧龍縣編制了《盧龍長城風韻旅游區總體規劃》,依托桃林口長城,正在建設桃林口景區。長城資源的合理開發,在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我市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工作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一)自然損壞嚴重。長期受自然風化、雨水剝蝕、山洪沖刷等影響,加之年久失修,長城磚石砌筑城墻和敵樓等墻體建筑,普遍存在著內部結構改變,坍塌隱患逐年增多。目前,長城存在安全隱患的、僅剩遺址的長度約各占三分之一。
(二)人為破壞因素依然存在。受經濟利益驅使,仍有盜取、拆解、販賣長城磚和文字磚的違法行為存在。同時,長城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活動,與長城保護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
(三)資金投入有待提高。目前,我市長城保護維修的投入,全部依靠爭取國家資金。市縣級文物保護資金只能滿足日常文物管理、宣傳。長城發生安全隱患和自然損毀時,由于市、縣級沒有搶修資金,向上級申報需要一系列程序和一定的時間,很難得到及時處理。
(四)長城保護員隊伍薄弱。雖然長城沿線都設立了長城保護員,但由于長城保護員都是臨時聘用或志愿服務,而且人數較少,待遇偏低,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激勵政策,很難保持隊伍的穩定和工作的有效開展。
(五)長城管理、執法力度亟需加強。由于長城管理成本較高,受人員等因素限制,長城定期巡視檢查和執法能力不足,對盜賣長城文字磚等違法行為未能及時發現查處;在偏遠的長城段落,發生長城安全問題也得不到及時的信息和補救。
三、對我市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科學實施長城修復保護工程。作為不可復制的珍貴文化遺產,保持長城的歷史風貌和文物價值至關重要。要科學編制維護方案,選擇有資質、有經驗的施工隊伍,重點對存在重大險情的長城,特別是臨近城鄉居民聚居區、位于自然災害頻發區域、重要交通路線、重大工程選址建設區域、保存狀況較差瀕臨倒塌損毀的長城,分批開展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
(二)嚴格落實長城保護責任。要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以縣區為單位,落實“五納入”,建立完備的縣、鄉、村長城保護網絡,將長城保護的責任分解到沿線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要建立穩定的長城保護員隊伍,采用聘用制的方式,合理確定工資標準并納入財政預算。要建立文物、公安、國土、規劃、旅游等部門聯合的工作機制,強化長城保護執法,對破壞長城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三)建立長城保護基金。建立長城保護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三方面投入設立保護基金:一是市、縣區設立本級長城保護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專門用于長城保護項目的推進及長城保護巡查、管理費用的支出。二是將長城開發利用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納入基金。三是通過社會募集,鼓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的投入。
(四)完善長城保護基礎工作。要盡快出臺《秦皇島長城保護管理條例》,規范長城保護管理。要加強長城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引導和培養公眾對長城的深度認知和熱愛,在全社會營造保護長城的良好氛圍。